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軸心國的大都會



文/高町疾風ST
大都會:1927年
當年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簽凡爾賽條約後
這部電影之中有顯現出資方和勞方的衝突點,白領階級和藍領階級的對抗。

機器對人類談工業革命對勞資雙方的衝擊
工業革命對資方的有相對較高的益處,但對勞方是極大的衝擊。

對資方

減少成本,增加生產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機會成本,
因為效率增加,生產量也比較多,而人力成本也可以有效壓低,
利潤也相對增加,到現在還是有勞力成本的思維。

對勞方
減輕工作負擔,生活水平,但是也被剝削工作機會,
造成勞方經濟問題,形成與資方貧富不均和福利制度問題。

工業革命

機器在西方人中是個非常矛盾的存在,
工業革命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資本家,
工業帶動產業革命,增加利潤,
但受害者是勞動階級,
當年在農業革命後留下來的技術人員,
卻沒有應有的補償的結果,造成眾多人失業,
勞工階級和資本家階級產生對立而造就馬克思社會主義的興起,
盧德運動的出現也表現出機器對工人的工作機會影響。

以時代背景來談這部作品

背景是介於一戰和二戰之間的魏馬共和國,
當時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狀況,而這部作品表現人與機器的矛盾,
也有勞工階級和資本家階級的對立,
機器是賴以維生的工具,但卻是又剝奪他們自由和生計的東西。

Hel會翻譯成冥神的主因

Hel在北歐神話中掌管生病和死的女神,
這一詞的音為字源和Hell相同,
會採這名字的原因是這個名字在北歐神話中象徵不祥,
坐在王座的形象應該是以Hel的形象做藍本。

五芒星


五芒星五個頂點分別代表了地火水風靈,五種元素,
由畫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意義,
而五芒星頂點倒掛是把人精神朝下,
代表的是墮落,黑暗,
而在基督教中,造人是個很重的禁忌,
導演會放這麼多倒五芒星,意義可能也在於此,
而且與Hel這名字相呼應,然後中間插曲使用七宗罪的概念,
也再再暗示此科學家做的是一件禁忌的事情。

女性

女性為煽動性的角色,遠在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就有了,
如果今天是由一個男性去煽動女性,
雖然現在來看或許不是說很怪,但以早期來說,
這是件很怪的事情,受到傳統觀念影響較深,
如果<大都會>的劇情改成,男性去煽動女性,
相信當年或傳統價值觀念一定看不下去。

與大友克洋版比較


1.機器

大友克洋強化的是機器人與人類生活之間的矛盾,
各種人對於各種機器人的態度,
而1927年版本強調的是機器VS勞工VS資本家,
相對的在和機器人的相處上,就不是那麼注重了。

2.角色編排

1927年:
主角:資本家的兒子
資本家
工人和工頭
女主角和女機器人
博士

大友克洋:
主角:日本人
主角的叔叔
資本家
資本家的義子
革命軍
蒂瑪(女機器人)
各種機器人

以1927年的版本來說,

明顯的主軸:資本家與勞工階級,還有機器的衝突上,
有隱喻製作機器人這件事是個禁忌,
而大友克洋版是主軸從頭到尾沒有很明確的主軸,
唯一明顯的是有人類和機器人間的衝突,但衝突也沒有說很徹底的描寫,
反而表現的很曖昧,
結尾也留下不明不白的結束,
試問,如果機器人在你面前大鬧過,
你還會想接受機器人嗎?
機器人為什麼還能留著恐怕是大友克洋版最大的疑問,
而1927年版本最後勞方和資方握手,一切就結束了嗎?
我個人打上一個問號。


主角所扮演的角色

1927年版本和大友克洋版有極大的不同。
1927年版本是資本家的兒子,
而大友克洋版卻是一個和那國家無相關的日本人,
反而會覺得相關性不是那麼密切,

1927年版本架構上

架構上主角和資本家、工人階級、女主角、博士四方面都有交集的部分,
反觀大友克洋版主角頂多蒂瑪有最大交集,剩下除了一些機器人之外,
都只擦一邊而已,反而沒有1927年刻畫得深入。

女主角

1927年版本的女主角,被建立出雙重身份,一是聖母形象,二是煽動者,
而蒂瑪是貫徹作品的角色但是關聯性也只有最後面差點毀滅世界而已。

對機器的關係上,

1927年版本對機器的態度是只有厭惡,
而大友克洋是把很多日本和西方國家對機器人不同的地方寫進去,
但是太廣了反而會有衝突描寫不全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