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町疾風ST

變人這部作品是改編自艾西莫夫的雙百人(Bicentennial Man),不免先談談艾西莫夫經典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
第一法則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第三法則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最開始要先談談主角家庭對安德魯這台機器人的態度有什麼差異。
父親:理性 友善
父親是以理性的角度看待機器人,教導機器人做事,機器人當做能相處的朋友看待。
母親:理性 討厭
把機器人當家電,有時候會擋路,基本上不當作人看,比較是當機器人是家電的態度。
大女兒:感性 厭惡
很明顯就是討厭機器人,而且是那種很歐美刻板印象的討厭模式。
二女兒:感性 喜愛
二女兒是在感性上喜歡機器人,從小到死,都一直喜歡安德魯,礙於安德魯是機器人的身分,這樁戀情在她此生無法完成,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悲劇。
One and I
安德魯一開始自稱用One這個字意義在於Android長得像人,但不是人,而且比人類次一等的僕人之類的自稱,I是英文第一人稱,也是人自己稱呼自己的說法,所以有牽扯到自己是人還是下人還是家電物品,光是一個one和I的差別可以顯示出安德魯地位和意識形態的差別,稱為one的時候,位置一直是下等的,而稱I的時候是認可自己身為人的身分,而不是僕人甚至是家電。
安德魯的特殊性
一開始發現有感性,很明顯那家公司一開始沒把感性迴路放進安德魯腦袋裡,接下來安德魯又出現了創造力,而被認為是瑕疵品。在公司的觀點中,擁有思考能力的機器人是不被予許的,這邊來和有情感表達這兩件事情來談西方人對機器人的成見問題,有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在前幾個禮拜討論過,很難被大眾所接受,而會表達自己臉部表情的機器人,由裡面的市場調查可發現,實際上大多西方人對能表達臉部表情的機器人還是不太喜歡,可以以套用恐怖谷假說,在某個點會對機器人好感極速下降,而會表達臉部表情的機器人剛好就在那個下降曲線內,從這個小細節可以發現到。有創造力到自我智慧的啟發,而安德魯產生近似人格的意識,接下來開始爭取機器人的權益,一開始是自有財產,接下來是臉部表情表達,再來是自由,接下來是要讓世界承認自己是人,承認自己是人是最終目的。
機器人會想”死”嗎?
機器人會演發出對生命的思考,個人覺得很不可思議,在機器人迴路裡面給生死定義在許多機器人電影中是沒有賦予的,裡面有割斷手指的橋段,暗示的意義可能是機器人不存在痛覺,不存在痛覺的情況下,生死對機器人的來說,到底有沒有意義,很多機器人電影之中,都會看見一堆機器人不怕死的攻擊,照理來說對機器人來說生死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對死亡的恐懼感,而大部分生物,尤其是人類對死亡這件事的恐懼,更甚於其他生物,在電影的後段談到機器人是永生和人類有限的生命相比,最大的差別是機器人是永生的,而人類是會死亡、凋零的,而從古到今人類還是有很多人追求長生不死這件事,但自己長生不死的代價通常是,看著自己所愛的人一個一個死去的悲哀,安德魯會自願選擇變成人類,可能是因為得到思考和情感,而且也得到"人性"得到這兩個機器人一出工廠不會擁有的東西,除了自由之外,思考這件事帶來的還有對生命的思考,對機器人來說生死是否有意義呢?
電影最後是否算Bug呢?
加勒提亞最後面拔掉維生器,已經違反第一法則的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可能是編劇為了做感性的收尾或強調加勒提亞已經有人類的自我意識,照艾西莫夫作品的呈現,感性面傷到人也是一種傷害,其實這兩種有矛盾在糾葛時,到底該如何取捨呢?這點可能要觀眾自己定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