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AI人工智慧

文/John
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年
劇情簡介:
大衛(海利喬奧斯蒙)今年十一歲,重60磅,高四呎六吋,棕髮,他擁有愛,但他不是「人」.....

這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科技卻是一日千萬里的時代,你每個一舉一動都受到監視,你所吃的每一種食物都經過遺傳工程改造,為你做事的工人也不再是人類,他們是機器人,園丁、管家、甚至連說話的伴侶,所有你能夠想到的工作,機器人都能勝任,除了愛。
虛擬電子製造公司大膽跨出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領域,研發出這個問題的解答。他的名字是─「大衛」。







大衛是一個實驗機器男孩,他也是第一個能夠付出真愛的機器人,由於一名虛擬電子公司員工和他太太的兒子罹患絕症,必須長期冰凍,以等待新的藥物被發明出來,所以他們就志願領養大衛做為實驗。漸漸地大衛被他們視為己出,也獲得這對夫妻的寵愛,但是在發生一連串意外事件之後,他卻無法繼續溫暖的家庭生活。

擁有真愛的機器人無法被人類和機器人接受,大衛不得已帶著保護他的超級玩具熊泰迪,踏上尋找自己真正定位的冒險之旅,他終於發現人類和機器之間,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但是卻也有共通的可能性。

心得評論:
電影中的大衛,為了獲得媽媽的認同與關愛,踏上尋找「藍仙女」的旅程,歷經千辛萬苦,只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小孩,這段劇情真的讓人心痛落淚。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借由機器人與未來的文明做為媒介,並且融合了童話故事「小木偶」做為劇情的主線,要誠現出對於人性的探討:

導演主要把重點放在機器人的人性上面,去辯證當人類運用科技到一個極致時所會產生的矛盾。其成功之處在於創造了「大衛」這樣一個懂得人類愛的機器人;就如同他創造外星人與人類之間的友誼,大衛大概會如E.T一樣,成為影史上的人們談論的經典角色。片中飾演大衛的小男孩演技可說相當精湛,詮釋一個渴望母愛,卻又被人類仇視的機器人小孩,表情生動自然,其楚楚可憐的模樣,讓人又愛又憐。

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們為了方便看護或照顧等各種理由,創造了類人類的機器人,人性之複雜,各種情感的標準因人而異,所以即使原本功能設計得再齊全的機器人,一旦涉入人類社會的運作後,便不知不覺回過頭來影響人類的情感和理智,因此問題與衝突便源源不絕地發生。

值得討論的是,在牽扯到這方面和人性以及倫理相關的議題時,真實的人類

並不將機器人當成「人」看,反而因為害怕機器人們有可能反撲人類,而開始對其展開全面性的銷毀,這可說是相當諷刺,因為一開始人類設計機器人時對其坐了人性方面的設計,但到最後卻不把它們當人看待,而對其所做所為,似乎也不是人類所自詡的「文明的作法」。

佛洛伊德說:「人類永恆的幸福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電影最後的結局由外星人來收場(他們挖掘人類的遺跡如同考古),機器人小孩大衛最後只能擁有媽媽一天,看著複製人媽媽在床上沈沈死去,然後讓自己開始兩千年來從來沒有過的睡眠。

從心理學的觀點,「仿人科技」(機器人或複製人)也許無法滿足人性的需求。人類的慾望永無止境,並且往往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那種內心的衝突和矛盾,正如同人類運用科技,既愛又怕,陷入之後,又會變成揮之不去的陰影。佛洛伊德的咒語,應該是人們在運用科技之前,必先好好深思的課題。

參考資料:
http://mypaper.pchome.com.tw/isaaclee/post/984709
http://t20460.pixnet.net/blog/post/1441378

1 則留言:

  1. 這部片子大衛有的不是真愛,而是接近恐怖情人那種偏執狂的愛情,這樣是否還算真愛?其實我不了解,如果你覺得恐怖情人叫真愛是另一回事。

    共通的部份?這句話是腦補成分很大吧,這部片有哪邊顯示共通的部份?

    機器人反撲社會和社會對機器人的不友善這件事在西方國家很常見,基本上可以視為文化上的芥蒂,某種程度上可是西方所自詡的「文明的作法」。

    最後面是外星人?對啦,史匹柏本身在最後面亂搞一通而已,明明是機器人搞的像外星人,最後那幾分鐘根本是亂收尾而已。

    這部片某種意義來講只是失敗的木偶奇遇記,大衛被拋棄難道沒理由嗎?

    回覆刪除